驻马店市情网

驿城区 | 确山县 | 上蔡县 | 遂平县 | 西平县 | 汝南县 | 平舆县 | 正阳县 | 泌阳县 | 新蔡县
当前位置: 驻马店市情网 > 市情 > 民俗故事 >

泌阳县姓氏漫谈

时间:2013-05-14 17:46来源:泌阳县炎黄文化研究会 作者:孙德兵 王瑜庭 点击:
泌阳现有98万人,436个姓,散居于3810个自然村。各乡镇各姓氏民众大杂居、小聚居,和睦相处,秩序井然,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经济发展。有长寿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国家级文明县城等美誉。 一、来源 经对泌阳境内诸多姓氏渊源考究,泌阳姓氏俱系从外

    泌阳现有98万人,436个姓,散居于3810个自然村。各乡镇各姓氏民众大杂居、小聚居,和睦相处,秩序井然,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经济发展。有长寿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国家级文明县城等美誉。
   
一、来源
    经对泌阳境内诸多姓氏渊源考究,泌阳姓氏俱系从外地迁入,这大体与泌阳地理环境有关。
    泌阳山明水秀,天无久旱,地无绝收,适宜人类居住。早在新石器时代,泌阳即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时属楚,战国末曾属韩,到汉代,境内曾设比阳、舞阴二县,可见当时人口还是比较繁盛的。新石器时代到汉代,泌阳原住民从无姓到有姓,应当存在某一姓氏的发源,因无文字记载,这种情况无以稽考。其主要原因是,泌阳地当楚汉交界、宛汝通衢,历史上一度是兵家争战之地,尤其是南北朝时,县境归属时变,战争频繁,人口自然迁徙不定。唐、宋时,时局稍稳,人口增长。但到元代,由于战争、灾荒等原因,泌阳只有四五千人,“因民力不及”,改比阳县为毗阳镇。可见这时居民已有很大部分迁出。至明代,随着洪洞迁民及各地民众互相迁徙,泌阳人口逐步有所增长。
    就现有的5000人以上的大姓,据其家(族)谱考证,李姓于唐代由陇(今甘肃)迁入定居。王姓多系明代自山西洪洞迁入。张姓也系洪洞迁民。刘姓为明、清两代迁入。赵姓也多洪洞移民。曹姓于元至正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入象河上曹、下曹一带居住。焦姓原籍弘农(今河南灵宝),明初迁居泌水南草店。陈姓于明洪武年间从湖北麻城游学至泌阳城北坡山街。韩姓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沙河店。吴姓于明嘉靖年间从江西南昌迁至城东大吴庄一带。官庄的王、张、汤、周、吴、李、蔡、邱、薛、杨等十八姓,俗称十八家营,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建泉州至此,王总兵率众候补南阳总兵之缺,谁知南阳总兵并未离任,遂解甲落户。高店程姓于清康熙年间从山东迁入。欧阳姓系苗族,原籍湖北应山,清康熙年间迁入。
   
各姓迁入的情况,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按照国家移民的统一部署,如明代的数次移民。

    (二)迫于生计,或游历讲学或投亲靠友或做生意或讨荒要饭,流落至此。

    (三)为避战乱或避仇等迁徙至此。

    (四)婚嫁后女随夫或夫随女迁徙而来。

    (五)少数民族的迁入,且姓氏逐步汉化。
    有的姓氏的迁入还留下一些故事,“破锅杜”就讲的是杜姓一家自山西洪洞外迁时,弟兄三人打烂了平时吃饭的锅,弟兄们各自带上一片,不论到哪里,只要是对上破锅茬,就知是一家人。代代相传,后世子孙只需说出是破锅杜,便知是一脉相传的杜姓。郭集石子一带的郭姓,迁入时专门看了山水形势,在三座山环抱的郭集河上流立村居住。郭音如锅,大锅用三座山支起来烧火做饭,火旺饭香。三山支一“郭”,果然郭姓在此繁衍成大户。铜山毛桥毛姓由湖北浠水迁入泌阳时,白云山以南柳河一带还是荒草槲坡。“毛蛮子”于此修桥(毛桥)铺路,立村居住。还自制出大棱石磙,开荒种地,水边种稻,历尽艰辛,硬是把毛桥一带改造成有如江南的鱼米之乡。
   
二、居处
    同姓聚居。迁徙的各姓一旦选址立村,即便家业渐大,子孙繁衍成若干小家庭,也不会再迁很远。许多是同村而居。即全村各个小家庭之间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同姓同族。也有几个弟兄邻近析居成村,搬出的村庄叫新庄或小庄。祖居地为老庄或大庄。或者分门立村,以门派称村,周围数村都是一个家庭的人。虽不同村,仍来往密切,互相照应。泌阳这种情况很明显。如李姓以泰山庙乡大李庄、二仙庙、小街、羊册古城一带为多。禹姓以杨家集乡大禹庄等处为多。程姓在高店乡程店、二门庄、三门庄、八门庄、九门岗居住相对集中等。
    这种同姓聚居的情况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自我保护,过去民众考虑的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当然要聚居以应对自然的、社会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羊册砖台李魏姓清代迁入泌阳时,因泌阳处于南阳府东部偏远地带,山区狼虫出没,又有土匪祸患。为团结协作,应对各种外来灾害,魏姓过到八代还不曾分家,成为当地有名的魏大户。据传,有一次南阳知府巡视至砖台李,想试一试魏大户举家如何生活,提出随从和魏家一起用饭,并提议全部人员都吃饺子。知府随从和魏家人加起来近百口人,包饺子的制馅、擀皮、捏饺都是很费功夫的。魏家掌柜便把包饺子的任务分解到每个小家庭,很快让众人都吃到了美味的饺子。南阳知府称赞魏家管理有方,题写了“七世同堂”匾一块,赠与魏家,至今保存。泌阳西部毗河王老庄王姓,绕村庄建立寨垣,族内成立武术班以保护族人,都是同姓聚居的典型。
    异姓杂居。异姓杂居的缘由大体有如下几种:一是不同姓氏的数家由一处一同迁来境内,相约同村或邻村而居,互为依靠。二是携家投靠有寨村庄的亲戚或大户人家以求保护。三是佃农数姓位于庄主庄园。四是富家大户置买田地离本村较远,雇人耕种,并立村而称“窎庄”。五是能工巧匠、商人术士等游历一处,落户安家,这种情况以城镇为多。六是异姓朋友,结义弟兄相邀同村而居等等。异姓杂居,虽然没有血缘族情相系,但多有结亲、认亲和同姓认族等亲情相连。因此,数姓同村,甘苦共享,互帮互助,和谐共生。其实,境内现在大多为异姓杂居村,很少有纯一姓氏的村落。
    异姓甚至不同民族同村而居、和睦相处的典型是板桥镇百秩店。回汉同村,异俗互尊,百秩店汉民和回民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结下良好的关系,真正是百秩井然的好村庄。
   
三、发展
    泌阳姓氏中人口发展各有不同。明代中叶,县内以焦、陈、吴、李、邱5姓人口为众。焦姓名人焦芳(明天顺八年进士,吏部尚书),焦芳后代焦黄中(进士)、焦希程(进士)等,在县内颇有影响,成为名门望族。聚居县域和城南草店,散居官庄、陈庄、贾楼等处。陈姓有陈庭训(举人,南京大理寺司正),陈民志(进士,吏部考工司主事)等名人,族人聚居高邑陈洼、官庄陈楼、沙河店等处。吴姓聚居县城附近和高邑、马谷田、沙河店北部,代有士绅名人。李姓聚居泰山庙乡大李庄、小街、羊册古城,散居官庄、高店、双庙街等地。邱姓聚居饶良街及附近村庄。到清代,境内吕、张、赵、马、侯5姓人口发展较快,与上述5姓并称“泌阳十大姓”。吕姓聚居赊湾、双庙一带。张姓遍及全县各地,以饶良、官庄、杨家集、板桥、下碑寺等处居多。赵姓居马谷田、春水、老河等地。马姓居陈庄、铜山附近。侯姓以桃花店、春水、付庄、官庄、赊湾等地较集中。民国时,县城以吴、朱、樊等姓人口为多,至今有街道名“朱家道”“樊家道”。赊湾的王姓,朱集的王老庄王姓,饶良的薛岗薛姓及沙河店的崔、韩、晁、陈等姓人口迅速增加,成为境内知名大户。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历次人口普查结果,以李、王、张、刘4姓人口居多,称为“四大姓”,民间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即汉族人口以张、王、李、赵、刘5姓人口为多,称为“五大姓”,据1987年对马谷田、双庙街、花园、象河、郭集、下碑寺、黄山口7乡调查统计,共358姓,198163人,人口最多的是王、张、李、刘4姓。其中王姓19730人,占7乡总人口的9.95%,张姓14332人,占7乡总人口的7.23%,5000—9999人的有赵、陈、杨、郭、曹5姓;1000—4999人的是侯、吕、孙、吴、冯、马、徐、韩、高、贾、禹、董、魏、龚、白、纪、宋、朱、彭、党、丁、余、江、信、崔、苗、苏、胡、康等姓;千人以下的320姓。

    四、现状
    姓氏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泌阳姓氏的发展变化,也是泌阳历史的真实记录。
    历史上,泌阳有一些姓氏的人曾漂洋过海出国发展。如泌阳禹姓的一支已在南韩成为大户。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的交流范围扩大、迁徙地域广泛,更是给泌阳人口的发展和姓氏增加提供了条件。在各姓人口发展过程中,。不少姓氏的人员,国内山南海北无处不在。国外远到大洋彼岸的美国,近到与我国毗邻的新(加坡)马(来)泰(国),都有泌阳人的身影。同时,也有很多外地人落户泌阳。正是这种交流,给泌阳的姓氏带来了不小的变化。今泌阳姓氏现状主要表现在:
    境内姓氏仍不断增加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际交往广泛。无论是大河上下,还是长城内外,甚或国际社会都有相关联系。国内各地各民族之间、世界各国之间的通婚、交友,给姓氏增加提供了条件,更多的复姓、多字姓正渐次进入泌阳。
    以姓为亲情的观念有些弱化  旧时,同姓同族患难与共,祸福同当,认为“族有万代,亲戚三辈”,狭隘的宗亲观念比较严重。人类社会进步到今天,民众的观念得到不少改变,思想境界得到很大提高。只要是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不管你姓什名谁,都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景仰。交往中,异姓朋友互敬互让、互相帮扶已成为时尚。民族不同、肤色各异的诚挚好友不胜枚举。地球大家庭正逐步变成现实。这种全国性及至全人类的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昭示了人类必然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