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情网

驿城区 | 确山县 | 上蔡县 | 遂平县 | 西平县 | 汝南县 | 平舆县 | 正阳县 | 泌阳县 | 新蔡县
当前位置: 驻马店市情网 > 历史 > 文史探秘 >

上山下乡系列(2):驻马店第一批知识青年下乡纪实

时间:2016-07-26 17:58来源:http://www.zmdsqw.com 作者:王秀娟 董玉英 吴美 点击:
1966年春节刚过,中共驻马店镇委向全镇青年发出了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以邢燕子、董嘉庚为榜样,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全镇人民齐动员,各街道、各工厂、各学校都开展了强大的宣传攻势。全镇青年群情激昂,热血沸腾,积极踊跃写申请

    1966年春节刚过,中共驻马店镇委向全镇青年发出了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以邢燕子、董嘉庚为榜样,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全镇人民齐动员,各街道、各工厂、各学校都开展了强大的宣传攻势。全镇青年群情激昂,热血沸腾,积极踊跃写申请,报名参加。
  1966年3月22日,驻马店镇人民委员会经过认真研究,给申请上山下乡的一百多名知识青年下发了批准通知书。通知书是由25cm×19cm红色油光纸打印的。全文如下:


××同志:
  你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积极申请,到山区农业第一线去,立志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做祖国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型农民。这是无尚光荣的,也是你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坚持兴无灭资斗争胜利的结果,经我们研究,根据你本人的申请,批准你上山下乡。望接此通知后,于本月25日上午8时,携带行李衣物在办事处集中,到人委报到。

一九六六年三月二十二日


  3月25日,接到批准通知书的139名青年,汇集到人委报到。然后,在党校进行了为期5天的培训。这批青年有在校的初、高中生,社会青年,也有部分在职职工,年龄最大的申承华(女)23岁,年龄最小的王平,只有14岁,平均年龄在17岁左右。开始,他们对上山下乡的概念还很朦胧,只是凭一腔热情报名参加,通过集中学习,青年们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认识到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改造世界观、清理资产阶级思想的有效途径。决心书、挑战书、应战书如雪片般在培训班飞舞。
  培训期间,副镇长沈文超,团委书记李志安等镇委有关领导都去看望青年们,并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3月30日晚,培训结束后,镇委领导与青年们举行了会餐。
  3月31日,是令这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天空飘着蒙蒙的小雨雪。上午8点多钟,139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亲朋好友的护送下,背着行李来到中山街剧院。这里将要举行隆重的誓师大会。
  会场里座无虚席。镇领导主持了会议。台上台下歌声起伏,口号震天。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徐建华等上台发言,表决心到农村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会间,镇领导亲手向139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分发了被子、解放鞋、蓝色解放装、一个草帽和一条洁白的毛巾。并给他们每人胸前佩带了大红花。
  上午9:30分左右会议结束后,镇领导与知识青年在一起合影留念。领导还为知青安排了涂前进、姜玉芬、陶有冰、马青波为知青下乡的带队人。
  送别的场面异常感人。从中山街到新华街挤满了送行的人们。鞭炮声声,鼓乐震天。象当年人们欢迎子弟兵胜利归来一样。依依不舍的父母,送吃送穿的亲友,拥抱着、呼喊着的同学,惜别的眼泪与憧憬未来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一片沸腾的海洋。5辆敞蓬解放大卡车载着这139名青年,驮着镇领导及亲朋好友的厚望,从剧院出发了。从中山街到新华街,一路上,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向他们送上真挚的祝福,并将手中准备好的信封、邮票、信纸、食品往车上扔……这种激动人心的场面,使许多人都感动得流下泪来。大多数青年则被上山下乡的一腔热血及对乡村的美好憧憬鼓舞着,异常兴奋。就这样,他们带着亲友的祝福与依惜,一路歌声一路笑的出发了……
  《麦浪滚滚》、《朝阳沟》、《革命青年志在四方》、《边疆处处赛江南》等一曲曲洋溢着青春活力与热情向往的歌曲,从驻马店漫过起伏不平的山路,一直延伸到泌阳。当汽车开到泌阳贾楼一带,知青看到满山遍野的梨花和山坡上没化完的残雪,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的体验,使青年们激动得欢呼雀跃起来,不禁发出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感慨。
  上午11点左右,汽车载着他们到达铜峰山下的邓庄公社。中午在邓庄公社用餐。下午,按事先分好的生产队,由生产队的队长或贫下中农代表用牛车装运行李,知青们跟车步行到所分的生产队。
  当时,这批知青每10人一组,分散到泌阳铜峰大队和泌阳缸窑大队两个大队的14个生产队。铜峰大队有8个组:分住在垛子石生产队、李棚生产队、凤凰山生产队、上白沟生产队、下白沟生产队、上老庄生产队、下老庄生产队;缸窑大队有6个组,分住在朱洼村生产队、竖石岗生产队、上房村生产队、缸窑村生产队、王沟村生产队、姚庄村生产队。
  他们当时住宿的房屋很简陋,有的是牛屋改造的,有的是农民家多余的房子。生活条件也很艰苦。因所处山区,每个村庄人口很少,有的一个村只有十来户人家。知青们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除了开荒种地,科学种田外,几乎所有的青年都参加了大队和生产队的领导班子,为农村扫盲,脱愚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批知青在泌阳生活了6年。6年中,他们有的担任山村女教师,有的担任生产队长,有的是毛泽东思想宣传员,有的担任卫生员、广播员、记工员、田间地点谣报员、技术员、文化扫盲辅导员等。针对当时山区疟疾流行的现状,为使农民懂得病源并及时治疗,他们编出顺口溜进行卫生普及:虐疾蚊子传,吃药不要钱。得了疟疾病,快找卫生员,要吃什么药,绿奎和百安。他们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把自己的文化知识、卫生知识传授给农民,在农村破除迷信、树新风、科学种田等多方面,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在泌阳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过程中,既涌现出了《铜峰山下新农民》(1966年10月10日《河南日报》头版整版报道)——董玉英:也留下19岁的白喜民殉难于铜山脚下的遗憾。
  在长达6年的实实在在的农村生活中,知青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共同改天换地的劳动中,不少青年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先后有王亭、胡玉枝等11位青年扎根落户于当地农村。在朝夕相处的生活战斗中,有15对知青相互产生了爱情,最终喜结连理。
  这一段知青下乡的壮举,为驻马店的历史增添了光彩,也为知识青年留下了永不可磨灭的印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