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情网

驿城区 | 确山县 | 上蔡县 | 遂平县 | 西平县 | 汝南县 | 平舆县 | 正阳县 | 泌阳县 | 新蔡县
当前位置: 驻马店市情网 > 历史 > 文史探秘 >

驻马店的码头

时间:2013-07-01 17:49来源:驻马店网 作者:陈传龙 点击:
作者:陈传龙 历史上驻马店河道遍布、码头林立、千帆竞发、万船争逐、忙忙碌碌、日夜不息,有些城市和乡镇就是因航运而诞生,因航运而盛极一时,是货物集散地、经济中心。 地名中就留有驻马店航运发达的遗迹,如杨埠镇、黄埠镇、汝南埠镇,虽然退去了繁华外

    作者:陈传龙

 

    历史上驻马店河道遍布、码头林立、千帆竞发、万船争逐、忙忙碌碌、日夜不息,有些城市和乡镇就是因航运而诞生,因航运而盛极一时,是货物集散地、经济中心。
    地名中就留有驻马店航运发达的遗迹,如杨埠镇、黄埠镇、汝南埠镇,虽然退去了繁华外衣,但依然保持着“镇”的架势和威严,位列各县之首。还有更多以“埠”命名的村庄,如蔡埠口、袁埠口、张埠口、李埠口、刘李埠口、赵李埠口、李大埠口、寺耳埠口、磨扇埠口等。埠者,码头也。
    历史的车轮滚动到今天,依然留有航运曾经发达的痕迹。据统计,全省三百多座渡口中,仅驻马店就占一百余座。
    航运的发达,使小码头快速成长,发展成闻名于世的城市,比如汝南,就是水运催生的城市。历史上两次出现的 “汝半朝”现象,和发达的航运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河水停止了奔腾的脚步,帆影飘逝了,船舶远去了,码头废弃了,航运消逝了,繁忙的场面只能在故纸堆里寻觅了。我不止一次站在码头旧址上,想象昔日的繁华,却难以勾勒繁华的胜景,繁华沉进了河道深处,渐渐被人遗忘,甚至有些当地人也淡忘了脚下的土地曾经是繁忙的大码头。

杨埠


    杨埠位于平舆县东12公里洪河岸边,上可通上蔡、西平,下可达新蔡、入淮河、进长江,曾有“洙湖射桥庙儿湾,不如杨埠大镇甸”之美誉。
    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杨埠的地位日益特殊。明嘉靖年间,因客商往来频繁,轮蹄不绝,在洪河之上修一座石桥,明末战乱,桥毁。清顺治年间,汝宁府知府金镇,出面带领民众重修杨埠桥,众民闻之欣喜若狂,纷纷来帮工,不计报酬,“群力不期而合,众工不戒而勤”。大桥竣工后,更名为“治平桥”,树碑于桥东南侧,至今犹存。1943年,日寇铁蹄践踏国土,蹂躏同胞,国军92军骑3师为防御日寇,把中间第三孔炸毁。日本投降后,桥孔上棚上木板,填土罩面,以备当时之急。1948年秋,解放战争中,为防御国民党部队速进,又把第二孔炸掉,解放后,用水泥板铺设桥面。1954年,按原状修复,可通汽车。
    抗战时期,国民党第92师骑3师、河南省第八督察区专员公署、汝南县政府、汝南县公安局等均驻于此,成为河南省第八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1947年,中共汝南县委、县政府设立于此。在过去几百年里,杨埠水陆便利,经贸兴盛,桨声灯影,俨然是繁华都市。
    杨埠不仅仅是繁忙的码头,还是驻马店四大关隘之一,称为杨埠关。杨埠关扼守汝颍古道,是洪河交通要道,为蔡州东部屏障。关塞建于明成华年间,明、清为汝宁府东部大镇,设巡检司,置巡检官,派24名士兵驻守。
我多次经过杨埠,没有看出杨埠与其他集镇有什么不同,翻阅史料时偶然得知,才重新打量杨埠,心生钦敬。

庙湾


    洪河在这里拐过一个弯,由东西走向转为东南,码头上寺庙林立,故称庙湾。
    古时,汝南至阜阳的官道经庙湾,水陆便利,生意兴隆,为汝宁府东四大集镇之一。庙湾地处交通要道,“上通黄河支流,下合江淮注海,商舻盐船多聚于此”。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清政府于此设巡检司,建公堂班房,住官吏捕役,管理行市,征收赋税。明末清初,有粮行13家、牲畜行3家、盐行59家,其中永兴粮行最大,有日进斗金之称。庙湾客商众多,人员稠密,庙宇拔地而起,先后建起了东岳庙、佛寺、基督教堂、清真寺、会馆等。常驻庙湾的客商尤以山西、陕西、湖南和湖北居多,他们联合建起了山陕会馆,规模宏大,远近闻名,成为山、陕两湖客商的聚集场所。集市的繁荣,生活的富足,使民间艺术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庙湾的玩龙、拉犟驴、踩高跷、撑旱船等节目,颇具特色。
    最有名的特产是“庙皮”。产于庙湾的羊皮,皮质柔软、毛细密、弹性好、拉力强、油质适当。从明代起,“庙皮”就名扬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后,“庙皮”列为地方特产,出口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
    庙湾的兴盛持续了几百年,而航运一直坚守到上世纪70年代,直到不能行船才不得不中断。有盛就有衰,世间至理。伴随着洪河的衰弱,庙湾衰弱了,庙湾的航运衰弱了,庙湾的庙也衰弱了。我去庙湾的时候,庙宇残破不堪,房屋年久失修,神像残败不全,无香火,也无香客,仅从空旷的院落、破败的数十间房屋,依稀能辨别出昔日香火旺盛的热闹。
    改革开放后,庙湾人纷纷走出去搞防水,做生意。听朋友说,他们都发达了,成了老板,年关期间,庙湾街上小轿车往来穿梭,宛若大都市。
莫非,庙湾又寻回了旧梦?

射桥


    射桥名称的来历与中国著名的神箭手养由基有关。
    楚、晋两国交战,晋国大将魏锜射中楚王的眼,楚王急令养由基回射,养由基一箭射死魏锜,帅倒兵溃,楚国大胜。养由基是平舆邑(今安徽临泉)人,成语百发百中,百步穿杨,都出自于他,军中称他养一箭,言不消第二箭。到了宋朝,当地人在茅河上建桥,因怀念养由基,取名射桥。
    与射桥几里之隔的古城村,曾作汝南郡治,辖37县,疆域之大,南接湖北,东达安徽蒙城。历史上出现过两次“汝半朝”现象,前一次“汝半朝”正是郡治设在古城的时候。作为码头,射桥也另具特色,其他码头都临汝河、洪河,射桥不临汝、洪河道,仅是洪河的一道支流茅河,是例外。
    射桥特产是白菜,称“射白”,已有数百年历史,棵大、根小、心实,凉拌熟食皆可,味鲜爽口,浑汤无丝。袁世凯执政期间,当地韩氏举人为他祝寿,送白菜一车。袁世凯品尝后,甚为满意。母亲去世时,袁世凯特意派人来射桥买“射白”,供宴席用。袁为朝廷重臣,官场人物对他奉承有加,趋之若鹜,而韩举人以廉价常见的白菜为贺礼,足见性格独特,也为家乡人民做了免费广告。
    我去过几次射桥,没吃过“射白”,可惜。不知现在还有人种植没有。
黄埠
    如果说上蔡县黄埠是码头,不少人会一头雾水,因为黄埠地处平原,四周没河,何来码头?
    时光倒流两千年,黄埠可是响当当的大码头。黄埠地处汝河东岸,汝河和北汝河在此交汇。历史上的汝河和北汝河合在一起叫汝水,与今天汝河的模样有天壤之别。汝水发源于嵩县,流经伊阳、临汝、宝丰、襄县、舞阳、郾城,从西平入境,全长近700公里,水势浩大,水面宽阔,是中原地区一条主要河流,临汝、汝州、汝南、汝阳都是根据这条河而来。便利的水上交通凸显了黄埠的特殊地位,西汉年间首设汝南郡,管辖疆域为历代最大,辖37县,后来的汝南郡、蔡州及汝宁府都不能与之相比,而汝南郡治就设在黄埠。距黄埠仅几公里的蔡埠口,据说是孔子周游列国时的问津处,颜真卿曾手书“问津处”石碑一通,立于河岸边,现不知所终。
    沧海桑田、陵谷变迁,随着汝河改道,水量减少,黄埠衰落了,仅仅留下了地名,依稀透露出昔日的辉煌。
    黄埠再度声名远播是因为黄埠麻。明初,当地人从安徽六安引进麻种,在黄埠种植,特殊的气候和土壤,让麻质远高于六安麻,故名“魁麻”,产于黄埠,又称“黄麻”。黄麻种植最盛时期,以黄埠为中心,区域遍及上蔡、汝南、遂平三县,方圆达百里。黄麻贸易市场也随之繁荣,鼎盛时期每天收麻货三十余万斤,交易近万宗。麻行旺盛带动了许多行业繁荣,饭馆林立,旅店密布,商户往来不绝。麻市凌晨开市,三里长街灯火辉煌,客商摩肩接踵,购销两旺,报账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黄麻运销京、津、陕、鄂等二十多个省、市,解放后还出口到日本、朝鲜等国家。
    有位亲戚在黄埠,我曾数次深入黄埠农村,见过纺麻场面,在村中空地上摆开场子,一端是纺车,另一端在近百米外用钢钎固定在地上,纺车不停地转动,乱麻拧成麻经子,麻绳。纺麻的场面很热闹,大人们忙前忙后,孩子们跑来跑去,穿梭其中。劳动辛苦,劳动也快乐。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麻的需求量减少,黄麻种植面积减小,贸易迅速萎缩,黄埠又一次经历了由盛而衰的痛苦经历。多年前,表哥做成了一笔生意,卖给某烟厂一批麻绳,后来,再没做成一次生意,改行了。
    黄埠和上蔡人对麻有种特殊感情。腊月,我去访亲戚,见不少人赶集回去拿一把麻秆,颇为好奇,询问得知,是结婚所用,不管娶媳妇还是嫁闺女,都要把麻秆点着,敲烧红的犁铧,围轿围车转一圈,边转边吆喝,驱鬼。麻在他们生活中和心里具有崇高地位,无可替代,许多人不信鬼神,依然用麻秆驱鬼神。
    以前家家种麻,家家有麻秆,贱如粪土,现在却要花十元八元买几根麻秆,价格不菲。若干年后,也许花钱也买不到了。

 

塔桥


    打开地图审视,上蔡县城偏居西面,而塔桥处在上蔡县中心位置。既为中心,又临洪河,塔桥成为大码头也是预料之中。
    塔桥不仅处在上蔡的中心,又处于洪河一半处,以塔桥为中心,向下可达洙湖、后刘、庙湾、杨埠,向上可达黄泥桥、东洪、西洪、华陂,再向上达西平县境,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当然,让塔桥声名远扬的不是水运,而是伏羲画卦于此。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之首,画卦于蔡水之滨的蓍草台上,即塔桥镇白王庙村,后人在蓍草台上建亭,名曰伏羲画卦亭,亭畔建伏羲庙,奉伏羲像,人首龙身,今庙废亭存。古人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太极化生八卦的基本原理是朴素的唯物论,内涵博大精深,哲理宏奥,现代计算机就是采用八卦二进位的原理。
    伏羲建都于淮阳,每年二月二到三月三有伏羲庙会,已延续近两千年。庙会期间,来自国内外的华夏儿女祭拜伏羲,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最多的一天八十多万人,创下了多项世界纪录,被称为最牛庙会。今年庙会期间,我去祭拜伏羲,见宏大场面,祭拜虔诚,回来后写了长文《拜人祖》。
    塔桥我去过多次,一直无缘参拜画卦亭。几天前,驱车冒雪去上蔡采访,因在崇礼、蔡沟耽搁,到达塔桥时天已黑,再次无缘拜谒。我还准备去。

汝南埠


    汝南埠不在汝南,在正阳。
    汝南埠因在汝河南岸,故名汝南埠。汝南埠地处新蔡、正阳两县交界处,人多货盛,市场繁荣,为正阳四大乡镇之首。汝南埠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上游数十里,河道曲曲折折、弯弯绕绕、往复回环,仿佛有意扭动腰身,展示柔美多姿的舞步。湍急的河水经过多次回旋,流速慢了下来,缓缓而流,曲折向前,水深而宽,是天然的优良码头,据《正阳县志》记载:“汝南埠码头繁华,船只首尾相接长达数里,最多泊船万艘”。
    汝南埠三面环水,土壤肥沃,粮食蔬菜均高产,无丝生姜远近闻名。大葱也有名,颈粗、白长、味道纯正,当地有歌谣曰:“西严店的白菜,汝南埠的葱,要吃萝卜到寒冻。”
    汝南埠地理位置重要,南可经大别山进鄂、皖,北可进入中原,历来为兵家重地。最著名的一次战役发生于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渡过了黄河、涡河、沙河、洪河,此时,蒋介石才如梦初醒,发现了大军的真正意图,急调十几个师的兵力围追堵截,在汝南埠周围二十里修筑工事,企图把刘邓大军消灭在洪河与汝河间,战斗激烈可想而知。著名作家阮章竞于上世纪80年代重走刘邓大军南下之路,写了组诗《大军之路》,其中的《强渡汝河》写道:
    恶云、苦雨,
    后面,蒋宋追兵三个师;
    阡陌、路曲,
    前头,堵道凶神三个旅。
    隔着汝河,昂起炮口,
    问大军:敢不敢过河去?
    ……
    刘邓大军在汝南埠越过汝河,进入大别山,掀开了大反攻的序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弯曲的河道将汝南埠推向了辉煌的巅峰,也将汝南埠从辉煌的巅峰拉入低谷。1969年,汝河截弯取直,流经汝南埠的汝河成了死河,汝南埠彻底退出了码头的舞台。
    我去汝南埠的时候,正是傍晚,河水清澈,碧绿宁静,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河面上,波光闪闪。河面上没有船,有桥,明临路从桥上穿过,车很少,萧条,努力想象,仍难以还原昔日的繁华。

 

岳城


    岳城与岳飞有渊源。
    据记载,岳飞率兵北伐,驻节于此,后人称岳城。岳城紧临汝河,明万历年间,始兴集镇,粮食、酿酒、印染、首饰、牲畜、木材等店行林立,赶集者除本县外还有不少新蔡、息县、淮滨客商,航运发达,码头繁忙,是远近闻名的物资集散地。
    岳城紧邻汝南埠,和汝南埠的命运一样,随着汝河改道,岳城的航运消失了,集市衰落了,成了正阳县偏远的集镇,南北东均被新蔡、息县所裹挟,仅西面与正阳境相连,若悬于外的葫芦。

 

杨庄


    杨庄码头是洪河唯一联络公路、铁路干线的码头。建国后,杨庄码头承担着西平、上蔡、平舆、新蔡、项城等地农副产品、建材运出,煤炭、食盐、木材、日用百货物资的运出运入,是当时全市吞吐量最大的码头,也是有过正规客运的唯一码头。洪河贯穿西平东西部,连接五沟营、谭店、杨庄、吕店和西平县城,杨庄处于洪河西平段中间位置,在全县水运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但是,杨庄在西平县排名不靠前,是乡不是镇,奇怪。大凡在各县水运中有突出地位的乡村,多数都划为了镇,在全县占有重要地位,虽然水运衰弱了,停航了,但昔日的余晖,足以折射到今天,荫泽数年,只有杨庄例外。
    杨庄的名气远没有下辖的村庄仪封、合水名气大。
    合水为洪溪河与滚河汇合处,故名合水,西、北、东三面环水,为一葫芦岛,以水为栅栏,又称栅城,为水陆重要码头,西平八铺之一,明代嘉靖年间,已经是驿站了。滚河向上为舞钢市,洪溪河向上为舞阳县,滚河与洪溪河皆发源于巍巍群山中,向下流淌,在合水汇合后,始称洪河。合水是洪河上第一座大码头,是连接山区与平原的重要码头,山货、瓜果、蔬菜、竹木、牛羊等运出,食盐、布匹、日用品运入,多在合水装卸交易,从而造就了合水的兴盛。合水贸易兴盛,饭店、客栈、商户、粮行、布匹绸缎行鳞次栉比;关帝庙、观音庙、玄武庙遍布。民国期间,曾置合水镇,是西平县西部政治经济中心。1945年,汪精卫的豫陕边区公署司令部即设于此。古时候,合水有“八景”,如桥上桥,庙上庙。一座乡村竟有八景之多,足见其繁华。有首诗这样描写合水:
    三庙码头无闲时,四围灯光夜不眠。五方客官来迹去,六门杯盏时难闲。
    仪封的名气更大。2500年前,孔子周游列国,曾两次到仪封设坛讲学,有一个小孩叫王三官,三难孔圣人,留下千古佳话。孔子在仪封播洒了文化种子,两千多年来,仪封文化蔚然成风,尊孔重教之风弘扬光大。隋唐年间,这里便成为远近闻名的戏曲歌曲之乡;明清时,仪封农民画和仪封虎誉满乡里;民国期间,申凤梅、毛爱莲、张秀卿等名角在仪封设帐演出,长达8年。现今,每年一度的大铜器表演,仪封表演队更是不可或缺。今年春节,我曾在杨庄乡观看大铜器表演,仅仪封就组织了几支表演队,足见大铜器受到乡亲们的喜爱。
    杨庄乡管辖两个如此著名的地方,难免底气不足。我曾查阅一本辑录驻马店集镇的书,合水、仪封名列其中,却无杨庄。杨庄的根基浅,在水运中发扬了重要作用,是暴发户,洪河断航后,连暴发户也算不上了。

 

关津


    关津位于新蔡县城南6公里,106国道西侧。据《论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遇河受阻,恰逢长沮和桀溺耦而耕,便“使子路问津焉”,结果不仅没有问着渡口在哪里,还受了一番奚落。后来,楚昭王路过这里,听说了孔子使子路问津的事,为纪念这段著名的对论,下令在子路问津的地方修建纪念台,并建祠于台上。后毁于战乱,今仅存残碑一块。
    关于孔子问津的具体地点,历来争论不休,一说在河南柘城,一说在上蔡,一说在叶县,一说在山东鱼台,但从孔子走的路线和当时对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分析,应在新蔡县的问津村。对孔子研究颇深的日本学者井上靖,1985年曾来此访问。
    从孔子问津以前,关津一直是汝河下游重要的码头,或许是驻马店最早的渡口吧。抗日战争爆发前,关津极度繁荣,商贾车船往来不绝,新中国成立以后,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直到1966年,关津公路桥建成,关津渡口的历史使命才完成。
    我曾驾车数次从关津往返,从桥上通过,丝毫没有感到特殊之处,也没感到过河之难。有一次,车坏在附近,站在河边发呆,遥想二千多年前的关津,河水丰沛,河面宽阔,河流奔涌,人是那样渺小,微不足道,想过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练村


    练村码头创造了多项第一。练村镇位于新蔡最东南,也是驻马店最东南。汝河与小洪河在班台汇合后,称为大洪河,练村是大洪河上第一座码头,也是经水路出驻马店的最后一座码头,水位最深,能行最大船的码头,还是驻马店最后退出航运的码头,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河道还在行船,码头还在发挥作用。停航后,上级拨付专款一百多万元,重修码头,疏浚河道,工程竣工后,复航的愿望未能实现,深为遗憾。
    如今,练村码头还在,河道还在,但没有船,看不到船来船往,也没有码头的繁忙,看不到装货卸货的场面,颇有人去楼空的无奈和苍凉。因种种原因,驻马店航运一步步萎缩,终至于寿终正寝,练村是最后步入坟墓的不甘心者。回想练村码头的历史,禁不住让人联想到英雄末路的无奈,从辉煌走向毁灭的悲壮。
    练村码头的命运,是驻马店航运的缩影,也是最顽强最悲壮的英雄。

 

遂平


    遂平码头是一座年轻而短命的码头。
    遂平坐落于汝河边,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是不错的航道,但不知为什么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都不通航。遂平交通便利,有京广铁路和南北公路,货物装卸量极大,大量的货物从铁路上卸下来后,仅靠公路不能及时运走,造成大量货物积压。1957年,为缓解公路运输的紧张局面,汝河上游汝南至遂平段疏浚通航,成为向汝南、上蔡运送货物的大码头。1961年,公路铁路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航运终止了。
    遂平作为码头是短命的,如秦朝、如隋朝,昙花一现,但遂平码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就像秦朝统一中国,隋朝开通大运河,不会因为朝代的短暂而抹杀历史功绩。

汝南


    汝南作为码头比作为城市的历史悠久得多。
    在一般人的眼里,汝南就是驻马店悠久历史的代名词,一提到驻马店历史,立即想到了汝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现在汝南城的历史远比很多县城的历史短,汝南郡治历经多次迁移,西汉在黄埠,东汉在射桥,西晋在信阳息县,直到北魏才迁于今天的汝南城,但管辖范围大幅度缩小了,远不能和先前的汝南郡相比。
    作为码头的汝南,郡治建在这里之前,已经繁华了数百年,那时候还不称为汝南,叫悬瓠城,因三面临汝水,若悬浮的瓠瓜而得名。据《水经注》记载:
    河自东西下,屈曲而流,抱城三面,形若垂瓠,故称悬瓠城。
    自古及今,凡交通要道,多为兵家必争之地,悬瓠城已发生过多次战争,公元363年、公元450年、公元466年、公元508年,均发生过大的战争,小战争更是不计其数。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李愬雪夜入蔡州了。发生于汝南最著名的战争,是宋蒙灭金之战。狂风暴雨般崛起的金朝,灭了辽国,灭了北宋,掳走了徽宗钦宗二帝,控制了中国北方大片地方,却在悬瓠城结束了国运。
    自从汝南作为治所以来,或为汝南郡,或为豫州,或为蔡州,或为汝宁府,再不曾离开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汝南作为重要码头,交通方便,上可溯多个县城,下可通达淮滨,入长江,其地位无可替代。尽管一次次发生战争,汝南城一次次被毁坏,又一次次在废墟上建立新城池,建设新家园,因为汝南城的水运枢纽作用、交通便利条件没有码头和城市可以替代。
    要知天下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看看汝南城的兴废,就知道驻马店一半的历史。
   

    驻马店的码头,远不止以上几个,还有不少乡镇、县城的兴盛与水运有关,比如泌阳、西平、后刘、东洪、西洪……可以列出一长串。从历史的观点看,水运的兴盛、码头的繁荣对一个地方的影响是悠久的、深远的,对那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民,影响也深远。
    俱往矣,驻马店现今没有通航河道了,但代代与水运打交道的船民并没有走下航船,顽强保持着船民的性格,他们顺河而下,进入长江,继续热爱的水运事业,并形成了相当大的驻马店群体,购买了大吨位船舶,在长江上赫赫有名。据统计,河南航运在全国排前十名,而驻马店航运在河南排第二名,驻马店人购买的船舶吨位和数量均居第二名。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驻马店的水运将再次繁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