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情网

驿城区 | 确山县 | 上蔡县 | 遂平县 | 西平县 | 汝南县 | 平舆县 | 正阳县 | 泌阳县 | 新蔡县
当前位置: 驻马店市情网 > 历史 > 非物遗产 >

重阳节源于上蔡

时间:2014-09-29 15:38来源:驻马店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
重阳一词源于楚地,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古时候人们视奇数为阳,九九相重,谓之重阳,其意为天。 重阳登高、赏菊、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源于东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避灾的典故。桓景,汝南郡上蔡县人,乃

    重阳一词源于楚地,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古时候人们视奇数为阳,九九相重,谓之重阳,其意为天。
   重阳登高、赏菊、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源于东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避灾的典故。桓景,汝南郡上蔡县人,乃桓宽的后裔。据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重阳节的演变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在两晋时称重阳日为“素节”。晋人张景阳的“金凤扇素节,丹韦启阴期。”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诗句应是素节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唐高宗年间,重阳一词才出现在王勃《九日》的诗句里。随着文化传播,这一避邪祈福的重九之日,逐渐成为华夏民族的民俗佳节。
    桓景举家登高之处在芦冈之巅的蔡侯望河楼。古时候,蔡侯望河楼飞檐翘角,碧瓦红墙,登之可望汝水帆影,嵖岈诸峰。楼西侧有啸吟轩与赏菊亭。重九之期,台上松苍柏翠,萸紫菊黄。宋明时期被誉为“芦冈雅地”,天中名楼。据史书记载唐朝大诗人杜甫、孟浩然、祖咏等都曾幸游冈山,并写下咏菊诗,可惜其刻石在明末战乱中毁殁。现今,其地尚存宋“桓景登高处”残石与欧阳修在知蔡州时写的“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见花。”作为重阳节登高处的蔡侯望河楼当年雄伟壮观的楼台亭阁,已于明末清初之时毁于战火,眼下的玉皇阁为清代康熙年间的建筑。
    重阳节在两晋和南北朝时称为“素节”,即在九月九日禁荤食素,意为九九重阳,牛、羊、鸡、鸭家禽家畜代人受祸,人不忍于九月九日食之。九月九日食素习俗,在上蔡仍沿袭至今,上蔡县东境诸乡每逢九月九日三餐不动荤腥之物。
    重阳节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呈现四大特点:即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枝佩茱萸囊和尊老敬老,而登高是重阳节的中心主题。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的桓景登高,虽然伴有浓重的谶语色彩,但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记录重阳节起源于桓景登高避灾祈福的历史依据。晋代周处的《风土记》称重阳节为“登高节”。
    菊是应时花草,霜降之时,唯菊盛开,香味浓重,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祛火之功能。菊花酒曾被仙道术士誉为“延寿客”,上蔡四十五里冈山,沟涧纵横,盛长野菊,从古至今上蔡百姓就有自采菊花酿酒的习俗,九月九日全家登临高岗或村野高处,喜饮菊花酒已成民俗而沿袭至今。
    茱萸为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时值九月九而“气烈成熟”,可避恶瘴之气而抵初秋之寒,被人们称为“避邪翁”。九月九日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绛囊,以求吉祥平安、洪福长寿,实际上也是民间防病驱瘟、祛疾防疫的生活实践。时逢九月九日,缝制茱萸绛囊系之于臂,是重阳日登高度节的必备之物。(张大成 辑自市政协文史委《天中记忆·文化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